新闻资讯
两会回顾|两会中的“碳提案”
2024-03-29 文章来源:成蜀电力集团运检事业部 浏览次数:151

锚定“双碳”目标,“两会”绿色提案正在成为焦点。华尔街见闻梳理发现,能源转型、应对国际碳关税、碳排放交易市场、产业融合、绿色人才储备、顶层设计立法等是其中最受瞩目的议题。

去年两会间中国政协首次增设“环境资源界别”,是1993年全国政协增设“经济”界别以来全国政协界别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而双碳已经连续第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一个月前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多个省市也在绿色低碳上提出明确目标,构建低碳清洁和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开发新能源、推进“双碳”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等成为2024年各地区的发展重点。

能源转型仍然最热

能源领域是达成“双碳”目标的主要战场。根据“双碳”的核心精神,需要按照“先立后破”的基本次序,用系统的解决方案充分考虑转型带来的风险和代价,最终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在30-40年左右的时间里从以煤油气为主的能源结构转换到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

和往年一样,针对如何实现能源平稳转型,各地代表纷纷建言,依然是绿色提案中最热门的议题之一。

新能源行业关联的各地代表更强调绿色能源的发展规划。比如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表示,要用抓煤炭保供一样的力度,抓可再生能源的建设,是立得高效;建设大规模风光基地,加强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是立得充分;通过在西部大力发展零碳产业园,促进绿电本地消纳,培育新工业体系,实现区域平衡发展,是立得全面。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则建议国家尽快制订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拓宽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的领域、行业和区域,提高工业副产氢利用率,多渠道拓宽氢源,以更大的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化。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也强调随着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持续攀升,企业电力消费碳排放核算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建议建立电网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完善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开展监测和精准量化电力消费的碳排放。

而身为传统碳排放大户的能源化工企业同样站在了递交转型提案的第一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张明森就围绕发挥传统能源化工企业在新能源发展和双碳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张明森表示,能源化工企业普遍具有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特点,也决定了用低碳能源替代现有的传统能源的潜力巨大,比如它可以大量地接纳绿电、绿氢、地热等等。同时这些传统的能源化工企业由于体量大、发展历史长、中间变化过程多等特点,所以往往都积累了相当体量的可利用土地、建筑屋顶、废旧厂房、废旧装置等资源,为绿色能源的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些传统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在中国降碳减排“双碳”计划中的作用,主动与企业对接,了解企业在下一步“双碳”发展中的计划、规划,了解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瓶颈,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些企业在低碳能源生产和消纳,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碳交易数量最多

碳排放交易相关议题的提案明显在数量上占有优势。

法律层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围绕加快建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体系等内容,提出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架构,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则认为,中国需要及时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提升碳交易市场的立法层级与效力。他建议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将石化、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纳入交易主体,改善市场活跃度,同时进一步健全碳排放监测核查体系的政策法规,推动完善第三方核查机构资格标准,建立可持续性第三方核查制度,推进核查市场化,保障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也提议明确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激发“双碳”活力,构建以《条例》为立法基础,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为支撑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鼓励金融机构探索碳金融产品创新,挖掘碳排放权价值;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规则层面,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认为,现有配额初始发放方法存在弊端,建议改革排放配额的初始发放方式,从将配额免费发放给电力企业,改为免费发放给终端用户,特别是居民,电力企业在碳排放权市场上收购配额来满足其需求。白重恩还建议,电力企业如果收购不足其所需求的配额,可以通过对超配额排放征收碳税来保障电力供应,同时还保持减排的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海炼化大榭石化副董事长王志良则建议加快建立健全绿电抵扣碳排放机制,从碳排放统计角度制定消费主体购买绿电抵扣碳排放制度,从全国及试点碳市场角度制定控排企业购买绿电折算碳排放履约制度,加快发布将绿电交易对应电量排除的电网排放因子,有效提升我国绿电的国际认可度。

行业层面,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在《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提案》中提到,中国碳市场活跃度不足,碳价格相对偏低,建议参考欧盟等成熟碳市场,引入金融机构等其他有参与意愿的市场主体参与碳交易,并开发运用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以提升碳市场活跃度,同时完善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地域层面,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还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在小范围内探索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将钢铁、化工、水泥、航空等行业先于全国纳入碳市场体系,倒逼更多企业实施控碳减排。

应对碳关税最新

整个“中国制造”如何应对国际绿色壁垒可能是今年“两会”最符合新情势的碳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董事长薛济萍建议多措并举应对欧盟“碳关税”。薛济萍提出五条关于应对欧盟“碳关税”的建议:一是与欧盟保持“碳关税”沟通协商;二是鼓励构建绿色供应链;三是提高国内咨询机构国际认可度;四是加快完善国内碳市场;五是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则从产业层面建议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及碳足迹测算。据张天任介绍,面对欧盟新电池法要求,中国缺少国际认可的本土数据库作为支撑,不利于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对此,张天任建议一将动力电池产品纳入我国2025年50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名录;二建立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库;三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碳足迹计算标准;四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实现国际互认,引导企业适应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表示夯实碳市场基础,推动汽车产业实现双碳。李书福提道,低碳发展仍需要政策保驾护航,国际“碳壁垒”渐行渐近,国内汽车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碳排放核算仍处于摸索阶段。对此,他的建议一是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二是优先促进《积分办法》与碳减排体系的衔接机制。三是加快出台重点行业碳减排扶持政策,并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有规划的碳减排。四是加强数字化碳管理工具的规范化管理。

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亦是从加快建设制造业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角度来推动国际衔接与互认,提升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绿色”竞争力,雷军建议,要加快建立制造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支持打造绿色数字化供应链系统,实现供应链内协同联通;探索建立绿色电力全国交易机制,促进链主企业引领供应链绿色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钟铮还建议健全家电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为企业及相关机构科学核算家电产品碳足迹提供指导,为下一步国际互认提供科学支撑;要完善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和制度,加快推进碳标签、减碳标识在家电等消费品领域的推广应用,为消费者选择绿色、低碳家电产品提供引导。

全国人大代表李东林也认为应该加大对核心出口产品供应链碳减排政策支持,加强重大工程建设低碳化、绿色化示范引领;建立核心出口产品清单、供应链碳足迹数据披露规则,以及高质量本土化LCA数据库;因地制宜构建新能源电力能源供给体系;实现重大工程建设能源电力的低碳绿色、安全稳定供应。

(来源:华尔街见闻   作者:劳佳滴)